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五忌”张海玲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五忌”
四川省西充县张澜学校 张海玲
摘 要: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学常见的组织形式,有着多方面的意义,需要我们认真探研。本文结合实践,谈了提问的诸多方法“忌讳”。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针对性 目的性
提问是课堂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引发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手段。其众多意义,我们无法一言以蔽之。不过,现实中教师的运用并不是那么讲究,甚至没有发挥其基本作用。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作为重要组织形式的提问,也必将受到提高议事日程来研究的“待遇”,如何提问、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问、向谁提问等一连串的问题,都是我们须着力去探研的。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课堂提问的诸多方法与“忌讳”。
一、课堂提问要能激发思考,忌问题过于简单
学起于思。教师的任务就是挑起思端,让学生沿疑思考,得到思维锻炼。但有些老师由于害怕学生听不懂,故意将问题掰开揉碎,讲深讲透,这样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听明白。这种教法看似有效,却潜在有严重的副作用,剥夺了学生思维权利,有害无益。因此在教学中教室内应当尽可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创设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让学生必须在已有思维基础上“跳一跳”才能“够得着”。不宜追求用简单问题获得全班响亮回答来证实教学有效。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开课时有两种不同的提问方法: 方法一:上课时,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些物品。问了如下的一些问题:什么是面积?请一个学生上来摸一摸讲台上这些物体的表面在哪里?这个球的表面在哪里?这个盒子的表面在哪里?这些物体的表面你们有什么感觉?……方法二:上课开始。老师说: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物品,摸一摸这些物体,并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同学?小组交流后,师问:愿意把你们的交流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不言而喻,方法一问题过小,方法二在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目标要明确,忌随意而为
课堂提问次数很多,但并不是每次都起同样作用。起什么作用是因教学预设而定,也就是要服从教学目标需要。反过来,也就是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君不见,现行课堂教师提问随意而为,信口而出,结果造成模棱两可,指向不明。如一位教师启发学生,这样提问:“同学位,你们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结果学生不是说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就是看到了可爱的小鸟,不是说白云在唱歌,就是兔子在跳舞。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来。结果数学课变成了口语课。原因是什么?就是教师提问缺乏明确的目标,“看到了什么”这个“什么”代表着很广的事物,这样就造成问题信息指向性不明。如我们改一改,这样提问,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我们就可以这样简单地来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它们各是几只在一起的?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2只2只、3只3只、4只4只地来数,突出“几个几”,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它们各是多少。这样就能为顺利引出乘法教学做好铺垫。
三、课堂提问应把握准坡度,忌太难伤了学生学习兴致
如果问题过于直露浅显,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这样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反之,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无处下手,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环环相扣,层层相递,一步一步地把问题引向深入。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后,教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16÷8的被除数加上32,要使商不变,除数应加上几?”学生难以回答的,若老师设计好一定的坡度,由浅入深,同样的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如:什么叫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加上32后扩大了多少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怎么办?
四、课堂提问应给予充分引导,忌求速不留思考时间
教学进度左右着教师教学行为。有的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追求速度化,实际上这种是以牺牲学生思维时间作代价的,我们不能以教学的最速化来取代教学的最优化。教学进度是以教学目标设定的,教学目标没达到,进度就没有意义。所以,速度和效果两者,我们只能先讲效果再谈速度。而有些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能急着给予解释与引导,没有留给学生一定的静静思考的时间。教师应学会等待,让热闹的课堂沉静下来。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要善于“卖关子”,让学生自行深入思考。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环顾全班,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一些非语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准备回答时,便会身体稍微前倾,微张嘴;而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则可能他没听清楚问题或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的停顿期间,就可根据这些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
五、课堂提问应给予激励评价,忌嘲笑讽刺学生
布卢姆说:“老师的心理激励及老师所教给学生的不断自我激励比时时斥骂要好得多。”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提出与众不同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即使他的观点是毫无道理或错误的,切忌出现嘲笑、讽刺、挖苦现象,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经常使用鼓励性话语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你真会聪明。”、“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你真会学习。”等,千万不要吝啬这些话语,因为这些话语像绵绵细雨一样滋润着学生心田,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但在运用这些鼓励性评价的语言时,也不能滥用、模糊的用,要把握好“度”。
以上是我对于课堂提问的一点粗浅看法。当然,关于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这有待于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摸索与总结。我相信,只要我们细心研究、耐心琢磨,运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提问,会更好发挥提问作用的。
参考文献:
【1】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9。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3】张士清,《课堂语言艺术基本功训练》,杭州大学出版社。
【4】江渠,《教育理论》,现代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