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浅谈小学数学的入门教学李 娜

浅谈小学数学的入门教学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蔡家坡第二小学      

数学是一门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孩子对数学有浓厚兴趣,才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才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
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并注意培养兴趣
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数学很有用,也很有趣。老师可以将生活中孩子关心、熟悉的现象改编成数学题,加深孩子对数学应用的认识,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对题目进行故事包装,即把一个很普通的题目,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把它包装起来,让孩子觉得有趣,有意思。如:对于9的分与合,出这样一道题:9名解放军战士分成两小队执行任务,如果你是队长,你准备怎样分?有多少种分法?这样比单纯说9可以分成18,9可以分成27,要有趣得多,孩子才会觉得有意思。
其次,要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孩子做错了题目老师一定要耐心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从这个错误中吸取什么教训,今后怎样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尽量不批评或少批评孩子。有这样一道经典题目经常在各类数学竞赛中出现:小明和小刚住同一栋楼,小明家住三楼,他从楼下爬楼到家需要3分钟,小刚家住五楼,问小刚从楼下爬楼到家需要几分钟?这道题非常简单,但是非常容易错,很多孩子会脱口而出“5分钟。对于这种错误老师不要立刻表达孩子错了,而要引导孩子分析问题:首先,爬楼梯问题是小学奥数的典型应用题之一,有些奥数书上也叫植树问题”,这种题的特点很简单,只要老师提示一句话就可以住在一楼的人是不需要爬楼的”;其次,这道题的背后又含有找 规律 这个经典数学思想,33分钟能不能推出44分钟、55分钟,找规律最为重要的是确定初始值,也就是11分钟能不能成立,想到这里就很清楚,显然11分钟是不成立的。如果每一道题目老师都鼓励孩子多思考,从更深层次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并且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就做到了事半功倍
二、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而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三、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四、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要加强和改进数学动手实践教学。基于小学学生好动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有意安排一些动手操作内容,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操作,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总之,兴趣是推动孩子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生动力,在孩子进入一年级,进入数学的殿堂时,老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及自信心的培养,以引领孩子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并激励孩子长期坚持地学习。

 


点击次数:25  发布日期:2023/3/2 17:33:2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