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 沙国森 胡增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

                            沙国森   胡增贵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第二小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设疑提问,学生质疑问难,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导思的重要作用,善教者,必善问。俗话说:当问则问,教师何时何处问什么,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那么,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呢?
   一、在无意处追问
   日常教学中,学生往往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地进行一些数学活动,处于一种“无疑”的状态,这很不利于思维的培养。前不久,一位教师在讲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他让学生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通过平移转化成长方形,接着做了简单的比较和推导,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传统的教法都是这样的,目标直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极少有人去想为什么这样做,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公式理解得必然肤浅。学生剪拼完成后可以追问了两个问题:①“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②“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有的在比划,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而这两问促使学生将外在操作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更为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还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归纳法。
   二、在梗阻处引问
   当学生的思维发生梗阻或进入狭长地段时,教师的一句引问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笔者曾听过一节“送教下乡”的课,课始,教师出示了这样两个数据:280本书,六(4)班和六(5)班的人数比是3:2,要求学生们自己编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学生们很快编出了几道题,在反馈时,教师发现学生们都是把280本书当作总数来编的,便幽默地问道:“我们可不可以把280本书换换角色呢?”这一巧妙的问题,立即激活了学生们的思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起来,有的把280当成部分数,有的把280当成了相差数。
   三、在尝试后导问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常见到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前,怕学生出错或思维不严密,总喜欢按照自己的预设用统一的模式去教学。其实,这样做恰恰降低了思维难度,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受挫愈深,得益愈丰。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完成,发现问题后再引导。在《空间与图形》这个板块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频繁,如练习画直角、锐角、钝角,一组平行线、一组垂线……但往往会画成同一个模式,如出自一人之手。有一次我要学生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巡视时发现学生画的直角是一条边水平而另一条边竖直,我风趣地问道:“直角都一定是这个姿势吗?”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嫣然一笑,很快拿起笔又画出了一些不同“姿势”的直角,从而对直角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在疑难处探问
   学生接触到复杂的数量关系时,适宜放慢速度,不妨在难点处以探问的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前不久的一次数学小测验,试卷最后一道拓展题“甲乙两仓库共存粮92吨,从甲仓运出28吨后,乙仓存粮是甲仓的4倍少6吨,甲仓原来存粮多少吨?”学生愁眉不展,思维一时陷入混乱。我提示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可结果仍无人得分。经过调查反馈得知孩子们线段图都画错了。因为只有正确的线段图才能准确地反应数量之间的关系,对解题才有帮助。于是我在评卷引导画线段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应先画哪个仓库存粮数? ”(甲仓)“ 运出前的还是运出后的?” (运出后的) “为什么?”(运出后的才是一倍的数) “接下来该画什么﹖”“怎样完善?”然后自查互查线段图,还要求看着图口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学生正确理解了数量关系,很快就会用算术方法或者列方程解答出来。这样,不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培养了他们先想后画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五、在关键处点问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五年级上册的《观察图形》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所以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尽管观察、比较、操作、猜想、验证各种方法轮番上阵,收效仍然甚微。教学时,教师可在关键处进行点问,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有一个教学片段是:教师先用若干个同样的正方体摆了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画出从正面看到的样子。然后问:“要想从正面看到这个样子,只能这样摆吗?”还没等我发话,孩子就已经用手中的学具摆出各种各样的组合图形。在巡视中我发现有错误的摆法也不露声色,只是问:“你们能很快的将自己的作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画下来?”“和老师摆的比较过了吗?”这时有错的同学已经知错改错了。此时教学并没停下来,师点问:“你和同桌用的正方体个数相同吗?”“ 要想从正面看到的样子相同,最多和最少要用几个正方体?”这个教学片断紧紧围绕“从正面看到的样子相同”来开展活动,在关键处不断点问,让学生《观察图形》的知识结构趋于完善,技能难度螺旋上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精当有效的提问是一门艺术。这种提问不是循规蹈矩,而是贵在因情、因性、因势、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生成性、随机性特点;这种提问不是隔靴搔痒,而是妙在触及到学生的情感链接点、个性舒展点、知识引爆点。上文我的阐述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共鸣。

 

参考文献
[1] 周 琼.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艺术初探.小学教学参考,2016年29期
[2] 周 玲.有效课堂提问浅探.小学教学参考,2015年34期
[3] 优化课堂教学提问.科学咨询编著.2014年279期

 


点击次数:3  发布日期:2024/5/6 13:53:01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