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期刊浏览

国际刊号:ISSN 1672-5905

国内刊号: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jsjyyj218@163.com

网    址:www.jsjyyj.net

以人为本,突出幼儿的主体性肖树珍

以人为本,突出幼儿的主体性

肖树珍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第二幼儿园

  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其本质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超越性)。“主体性”在教育界被广泛应用,通常称为“主体性教育”,它包含三重意思:“主体性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原则。”主体性的教育指教育是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活动;教育的主体性是指教育在实现主体性建构的过程中具有主体性,是宏观教育主体性和微观教育主体性的整合。
  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参与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幼儿阶段,主体性处在初级阶段,往往表现为自我意识较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但幼儿期主体性的发展是将来发展的“星星之火”,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培养。
  一、幼儿与教师互动,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只是因为“闻道于先”。在信息化社会,教师“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已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已经从“独奏者”过渡到“平等者”,但教师在传统意义上的作用并没有被彻底否定,而是重新构建,所负载的社会文化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影响幼儿。心理学家指出:有利于幼儿主体性发挥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师要善于扮演好各种角色,为幼儿创设安全、自由的活动空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幼儿是幼弱稚嫩但完整而独立的生命个体,从社会特性方面看,幼儿是处于不断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阶段特殊主体性的社会个体。幼儿与教师不是服从与权威或自流与放任的关系,在交往共同体中是以绝对平等和相对独立的两类主体而相互作用的。这种作用以“对话”为表现形式,以丰富幼儿的个体经验为宗旨,以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为目的的。和谐的师幼关系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幼儿个性的社会化发展,因此,教师要把幼儿当成平等的独立个体,热爱并尊重每个孩子。
  2.做幼儿的知心伙伴。《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教师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可增进师生感情。对于个别不善交流、性格内向,与幼儿之间、教师之间磨合较慢的幼儿,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倾听幼儿的感受、问题、意见,借助理解、支持、宽容、激励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积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与他“咬耳朵”、说悄悄话、交流看法,把他轻轻抱着,激励他,以增加与幼儿接触的机会,融入幼儿活动,成为幼儿的玩伴,和幼儿共同游戏、探索、实践,让每个幼儿均把老师当成可以说悄悄话、拉着手做游戏的贴心伙伴。
  3.突出幼儿,关注幼儿。要以幼儿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充分体现幼儿是学校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教师应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由于幼儿受年龄限制,在参与活动中自主性、协调较弱,因而教师应关注幼儿,注意幼儿的言行,从中寻找教育契机。只有产生兴趣,幼儿才会产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其它学习活动的关注。所谓“为了孩子的一切”,即所有的一切活动都要有利于幼儿的一切,因此教师应全方位地关注并尊重学习主体的思维意识。
  二、优化教学手段,驱动学习主体的兴趣与需求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好奇、好动、好模仿是3―6岁幼儿的主要特征。越是生动直观有趣的实物、画面、情境,越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的挂图、指偶、课件展示出来,直观形象的画面、情境,生动有趣的动态表演,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幼儿的兴趣,在边听、边看、边说、边模仿中不知不觉学会很多知识和技能。如在语言教学中,为了使学习内容化抽象为具体,我将主题活动“看我多能干”创设成情境表演“到小鹿家做客”,小朋友们扮演小动物应邀到小鹿家做客,看到小鹿家里玩具满地乱放、衣服乱扔的情境时,我启发幼儿:“我们该怎么办?”于是,每个小朋友欣然主动地投入到帮小鹿收拾房间的工作情景中,并随着我的帮助和引导,懂得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和“乐于帮助别人才是好孩子”的道理。
  2.巧妙设问,引发幼儿思维。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创设情境使幼儿产生学习内驱动力外,还要巧妙设疑发散幼儿的思维。幼儿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但每个幼儿在发展的方向、起点、进度及最终达到的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个性、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真正达到《纲要》所提出的要求: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能获得最充分有效的发展。
  三、注重实践,培养幼儿活动的自主性
  “幼儿的思维来自行动”。幼儿的认知能力是他在与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将内容和目标物化,使幼儿在与各种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初步的知识体验。如在数学活动中教幼儿认数、排序、分类、学习数的分解组成等内容时,充分利用实物、玩具、图片、数卡,引导幼儿有目的地拼拼摆摆,在反复的操作练习中增强幼儿对数、量、形、空间、方位的感知能力。如在科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材料,让幼儿操作感知,如用塑料袋做降落伞,用纸做风车,感受空气的存在;让幼儿在水中浸泡各种材质的玩具用品,观察记录沉浮结果,通过这些活动感知比较各种材料的不同特征。另外,教师还要不断为幼儿创设各种活动区,如美工区中的泥工、折纸、剪纸、刺绣、废旧制作,建构区中的积木穿线、跳棋、七巧板,科学区中的植物种子、三原色、磁铁,等等。各种各样的可操作材料,会使幼儿在动手操作练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以人为本,突出幼儿主体性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主体性教学”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潮流趋势,但要想真正将“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幼儿园化”,还有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待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

 


点击次数:5  发布日期:2024/5/31 9:54:00  【打印此页】  【关闭